在華寧縣寧州街道寧秀街與寧陽路交叉口西40米,一座被歲月溫柔以待的老宅靜靜矗立。這里既是遠近聞名的藝銘軒——一家藏在老宅深處的鄉(xiāng)土美食菜館,也是一扇通往舊日時光的窗。當炊煙從灶臺升起時,原汁原味的飯菜香與老木頭的氣息交織,無聲地訴說著歲月流轉中的滄桑。
一個秋日的午后,記者來到華寧探訪藝銘軒,陽光灑在院外青瓦白墻上,飛檐翹角投下古樸的影子,整個建筑顯得格外寧靜。走進大門,踏入庭院,一股深沉而靜謐的氣息撲面而來。青石板鋪就的小徑蜿蜒曲折,小橋流水潺潺作響,四周綠植青翠欲滴,一派古典園林的幽雅景致。
一場搶救性修繕
藝銘軒這座老宅始建于20世紀40年代,是華寧城里少有的“走馬轉角樓”建筑。然而在前幾年老城區(qū)改造中,它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命運。“老宅位于縣城大街,當時要是拆了,就太可惜了。”玉溪知名收藏家、藝銘軒負責人張洛滔感慨道。
2024年,張洛滔與這座老宅的相遇,讓老宅的命運有了轉機。從小在家鄉(xiāng)老宅中長大的張洛滔,對老房子有著刻進骨子里的情懷。他說:“我這一生最喜歡傳統(tǒng)的四合院,要是沒有一棟老房子相伴,可能我一輩子都會心不安。”帶著這份執(zhí)念,他與合伙人張興宏一起簽下協(xié)議,開啟了一年多的搶救性修繕。
修繕過程中,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張洛滔傾盡全力,從各地尋來30噸石頭鋪就庭院的地板,用裝了3輛車的老門窗還原庭院的木質肌理,連墻上的磚縫都用傳統(tǒng)工藝細細填補。他說:“老房子留在世間不容易,不去修繕會覺得遺憾,我只是做點力所能及的保護工作。”他在布局上巧妙參考傳統(tǒng)民居格局,既保留古色古香的韻味,又融入現(xiàn)代的便利與舒適。裝飾上更是匠心獨運,每一件擺設都經過精心挑選,尤其將多年收藏的老匾額、老石頭、老對聯(lián)和民間書畫等300余件老物件融入其中,以彰顯老宅的文化底蘊。
修繕后的藝銘軒,總占地三畝,主體建筑500多平方米,除保留老宅原貌外,張洛滔還擴建了兩個院落,前面是花園,后面是內院,采用蘇州園林的造景方式,種上幾棵樹,養(yǎng)上一池魚,處處透著“詩酒年華”的雅致。正廳前的照壁別出心裁地留出一個圓洞,將前院和內室巧妙連接,形成“屋內屋外皆風景”的獨特景致。臨街區(qū)域設有茶吧和小吃區(qū),后院則是中餐區(qū),小閣樓、小花園,與栽種的花草相映成趣,充滿大自然氣息,形成了濃郁的文藝復古風。今年3月,經過精心修繕的藝銘軒正式開業(yè),這座老宅終于在煙火氣中重獲新生。
從收藏愛好者到文化傳承者
1972年出生于北城鎮(zhèn)后所村的張洛滔,從小就喜歡傳統(tǒng)文化,與老房子的緣分仿佛與生俱來。小時候聽著母親講外公家的老宅故事,又在滇中民居的木質空間中長大,潛移默化中,他對傳統(tǒng)建筑和老物件產生了深厚感情。讀書時他跟彭慧勇老師學習中國傳統(tǒng)書法、繪畫,這份文化情結愈發(fā)濃厚。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張洛滔迷上了收藏本地石雕、木雕,還有華寧陶罐、建水紫陶等地方老物件。剛開始只是一種愛好,經過不斷收藏,藏品達到一定數量后,他就把收藏當成自己的事業(yè)來做。他開起古玩店,以藏養(yǎng)藏,在老物件中觸摸歷史的溫度。他的石雕和木雕藝術館至今仍保留在北城街道,那里藏著他幾十年的心血。
當看到華寧縣城這座老宅面臨修繕時,張洛滔立刻意識到這是實現(xiàn)夢想的機會——把餐飲做成地方飲食文化,讓老房子成為文化的“容器”。他是帶著情懷來做文化的,地方政府也高度認可。他投入300萬元修繕費(不含個人收藏的物品),不求盈利,只為守住這份文化根脈。
在他看來,這些老桌子、老椅子、老字畫不僅是裝飾,更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紐帶。他說:“老房子沒有這些老物件,就沒有底蘊。”從收藏愛好者到文化傳承者,張洛滔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滇中地方傳統(tǒng)文化里的煙火氣。
一扇通往舊日時光的窗
“希望每一位走進藝銘軒的顧客,不僅能品嘗到寧州的地道美食,還能感受到寧州文化的溫度。”這是張興宏的愿景,而藝銘軒的餐桌,正是這一愿景的最佳載體。這里以寧州鄉(xiāng)土美食等地方菜系為主,黃燜老鴨、燉鱔魚、燒皮子、醬瀆魚、稀豆粉等獨特寧州味道,喚醒了無數食客的味蕾。
特色菜——白斬雞。
他們堅持“食材為本,烹飪?yōu)檩o”的理念。“現(xiàn)在人們都想吃生態(tài)的東西,所以我們選用最好的食材,用簡單的做法,能蒸的蒸,能煮的煮,盡量少做油炸食品。”張興宏要求廚師嚴格遵循時令,選取寧州本地最新鮮的食材,讓食物的自然之美在餐桌上完美呈現(xiàn)。
在藝銘軒的菜品中,燒皮子堪稱店中主打菜,被譽為民間美容養(yǎng)顏的可口大菜。燒皮子制作工藝較為復雜:先將帶皮肉加入姜、鹽、草果、八角燉煮至八分熟,用蜂蜜浸泡上色,下油鍋炸至金黃,最后用白水煮透。張興宏說:“兩煮一炸是燒皮子肥而不膩的秘訣,皮子部分緊致彈牙,肥肉部分入口即化。剛出鍋時外殼金黃酥脆,燉煮后又吸飽湯汁,每一口都很有滿足感。”
特色菜——燒皮子。
其他菜品也各有講究??廴馐抢夏昱笥训?ldquo;心頭好”,精選五花肉焯水、油炸后切片,鋪上酸甜腌菜入籠慢蒸,肉香與腌菜味相互滲透,軟糯不膩;涼卷粉選用上好手工卷粉,搭配十多種作料調制的酸辣料汁,開胃解膩;筒子骨煮藕選用本地藕與筒子骨小火慢燉,蓮藕吸飽湯汁后粉糯綿密、溫潤醇厚;還有用小黑藥制作的蒸肉,藥食兩用,開胃滋補,是華寧的特色美食。
如今,在藝銘軒品嘗美食,已經不只是味蕾享受,更是一場文化之旅。“這里不僅僅是一家餐館,更是一扇通往舊日時光的窗。”張洛滔介紹。他巧妙地將餐飲空間與文化展示融合,讓每個角落都散發(fā)著歷史的氣息。廳堂里的民國八仙桌雕工細致,墻上的老字畫記錄著過往,角落里的老陶罐曾盛放過農家歲月,連餐具都是華寧土陶和建水紫陶,每一件物品都在訴說一段動人的故事。
對于前來觀看中超足球聯(lián)賽的球迷和八方游客而言,到泉鄉(xiāng)華寧來游玩,不妨走進藝銘軒,嘗幾道招牌菜,染一身翰墨香,在青磚黛瓦間享受時光的饋贈,讓心靈在美食與文化的交融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寧靜與美好。(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