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川區(qū)寧海街道大莊社區(qū)小河邊小組的集體公房前熱鬧非凡:老人圍坐閑聊,孩童追逐嬉戲,幾位村民忙著將烤煙整齊地碼放在院內。這片曾被私人承包、常年大門緊鎖的空間,如今成為村民共享的“幸福驛站”。自今年4月17日啟動人居環(huán)境整治以來,這個有385人、136戶的村民小組,秉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的理念,憑借“四個省一點”的巧思與“農民主體”的智慧,實現(xiàn)了從昔日亂堆亂放、隱患重重的村莊,到如今宜居宜業(yè)美麗鄉(xiāng)村的華麗蛻變。
寧海街道問計于民,描繪鄉(xiāng)村振興新畫卷。
問需于民
公共空間“活”起來
“以前,由于村集體收入有限,集體公房出租給私人用作客堂,不辦宴席時就閑置緊鎖,造成資源浪費。”小河邊小組黨支部書記李明告訴記者,針對這些問題,小組從群眾需求出發(fā),收回客堂,并拆除圍墻,讓這片空間重新服務村民。如今,這里不僅是烤煙收購點,還是老人與孩子日常娛樂的場所。村民家里有喜事,還能自行買菜請廚師在此辦宴席,既省錢又合心意。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對“民生痛點”的精準回應。此前,房前屋后亂堆亂放、車輛亂?,F(xiàn)象突出,孩童常在公路上玩耍,存在安全隱患。通過拆除76宗“三房”(危房、閑房、舊房),同步推進廁所革命、雨污管網全覆蓋及供水管網改造,曾經的“臟亂差”逐漸被“潔凈美”所取代。如今,在騰退的公共空間里,老人有了休憩角落,孩子有了游樂場地,村民們的獲得感實實在在。
問計于民
群眾智慧“聚”起來
“這些是瓦罐多肉造景,瓦罐是我們從華寧碗窯村拉回來的廢棄殘次品,沒花一分錢。”江川區(qū)寧海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金家紅指著墻角的景觀介紹道。在人居環(huán)境整治過程中,小河邊小組創(chuàng)造性地踐行“四個省一點”:村組統(tǒng)一采購材料省一點、群眾投工投勞省一點、降低施工成本省一點、變廢為寶省一點,僅投入25萬余元就完成道路硬化、停車場規(guī)劃、節(jié)點綠化等一系列工程,真正實現(xiàn)“花小錢辦大事”。
村民的智慧更是為整治工作錦上添花。自學繪畫的張全主動擔當,拿起畫筆在墻壁上描繪鄉(xiāng)村圖景,農耕文化、美麗風光等元素栩栩如生,為村莊增添了藝術氛圍。從材料采購到施工建設,村民全程參與,不僅降低了成本,更凝聚起“我的村莊我來建”的共識。
問效于民
長效機制“轉”起來
為使整治效果長久持續(xù),小河邊小組和電信公司合作打造“積分超市”。由小組提供場地,電信公司提供貨架和兌換物資,村民參與環(huán)境整治就能積累積分兌換物品。這一機制既解決了村組資金有限的問題,又激發(fā)了村民參與環(huán)境整治的熱情,還幫助電信公司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形成“群眾得實惠、企業(yè)拓市場、村莊美環(huán)境”的三方共贏局面。
與此同時,村里推行“網格化督促+常態(tài)化維護”機制,12個網格的網格員分片負責,結合“‘門前五包’紅黑榜”“美麗庭院”評比等活動,引導村民從旁觀者轉變?yōu)閰⑴c者。村規(guī)民約納入環(huán)境整治條款,“5520”清潔日、“1530”機制等常態(tài)化行動持續(xù)開展,讓愛護環(huán)境從制度要求轉化為生活習慣。
如今的小河邊小組,不僅環(huán)境面貌煥然一新,更培育了共建共治共享新風尚。下一步,將聚焦綠化美化提升與“飛線”整治,讓“蝶變”之路越走越寬。從“問需于民”到“問效于民”,寧海街道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憑借智慧與實干,繪就了一幅生動的鄉(xiāng)村振興畫卷。(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蘇欣 文/圖)
編輯:曾夢琪 審核:張志云 終審:何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