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麥村李家大院一角。
今年1月,玉溪市文聯美術家協會會員到沖麥村開展“大美玉溪·繪彩華寧”采風寫生活動。
王海軍在修復后的陶器里種上各種花草。
沖麥村里的小泉,泉水供村民飲用、做飯、洗衣等。
一磚一瓦,傾述歷史變遷;一泉一木,靜守時光流轉。在這里,不僅能欣賞絕美的田園風光,更能在歷史足跡中探尋心靈的歸宿;在這里,可以觀泉、賞月、品茗,對于追求緩慢松弛旅居生活的人來說,沖麥村無疑是一個慢時光旅居的理想勝地。
華寧縣寧州街道沖麥村始建于明代中葉,坐東朝西,四面環(huán)山,環(huán)境優(yōu)美。村內有清代至民國時期25座民居院落,傳統建筑風貌保存完好,彝族風情濃郁,南方絲綢之路古驛道文化深厚。2014年,沖麥村被國務院列為傳統村落保護名錄,2022年被評為云南省美麗村莊,2024年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
2月初春的一天,記者來到沖麥村。村內關圣宮建筑雄偉、裝飾華麗,格窗考究,壁畫精美,石雕精致;布局嚴謹、構造精巧的陳家祠堂、李家祠堂寬敞明亮;民居建筑錯落有致、連接成片;古驛道石板光滑,蹄印深深,見證了往日馬幫穿村而過的歷史;古井、古泉、古樹難掩古樸的風貌……沖麥古村歷經歲月滄桑,魅力不減,韻味無窮,吸引著一批批客人到此訪友、采風、探索、旅居……
古驛道上的明清建筑群
據沖麥村委會副主任姜興吉介紹,沖麥村最早僅有陳、李、張、范四姓人家居住,后明軍入滇,又有移民逐漸遷入,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村子原有柵子10道、炮臺10個、寨墻3000余米。沖麥村是古驛道上的一個站點,至今仍留有古驛道遺跡。
走進村子,殘存的寨墻還屹立在村頭,仿佛向訪客訴說著歷史的變遷。踏上古驛道,不經意間還會看到石塊上深深的馬蹄印。循著歷史的印記穿越時空,可以探尋沖麥這個古老村落的歷史人文氣息。
據介紹,在古驛道修建過程中,工匠們逢山開道,遇水架橋,設關建卡,狹窄難行的地段就用石塊鋪路,陡坡洼地處就辟出棧道。歷經數載,終于開通了東起華寧縣城邊的浣江亭,中間途經高茶寨、綠林莊、沖麥等村寨,西至江川的甸苴關。古驛道逶迤行進在磨豆山之中,跨越浣江(白龍河)及支流,沿途建起9座石橋,所經之路穿層層臺地,過座座丘陵,有“三里五橋兩面坡,四周風光是錦繡”之說。
目前,古驛道遺址上仍有村間道路相通,在沖麥村內形成多條便道,與關圣宮等明清建筑群相連。關圣宮在明末清初為古驛站,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改建為關圣宮,后毀于兵燹。光緒三年(1877年)關圣宮重建,建筑群總占地面積632.8平方米,東西長28米,南北寬22.6米,為二進二院式布局,現存前殿、后殿、廂房及門樓。整體建筑保存完好,大部分彩繪、鎦金檐廊仍清晰可見,其中門樓、檐、梁等木質構造精巧,做工細致考究,為典型的明清建筑。
關圣宮旁邊還有陳家祠堂和李家祠堂。兩座祠堂都很寬敞,均為一進一院、倒八尺帶廂房的布局結構,占地面積數百平方米,同村里其他民居建筑錯落連片,大多為明清時期古宅,均保留了明清風格的彩繪檐、梁、舫等結構。
神奇的“西沙印月”
沖麥村有2個主要的泉眼,小泉在村內,泉水供村民飲用、做飯、洗衣等;大泉在村南低洼林木茂密處,二者合稱“雙月潭”。“西沙印月”的美景就出自大泉,面積2畝有余,中間有泉眼出水,泉水自白沙中滾滾上涌,水珠串串,水面浮黑沙,風吹波動,忽聚忽散,此消彼現,更替有序,蔚為壯觀。潭里泉水終年不變,四季都處在同一個水位上。“西沙印月”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大泉底部都是白沙,白沙上面又有一層黑沙,泉水涌出時將白沙翻起,白沙再把黑沙推開,就像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之分。而在“月亮”周圍,還有不少小的出水點,冒出點點白沙,宛若星辰,十分奇妙。
荷花池與大泉毗鄰。這里三面環(huán)山、古樹參天,漫步林蔭小道,繞過泉邊就可以尋荷、賞荷。這里楊柳低垂,透過樹枝,夕陽下的荷花池別有一番景致。“西沙印月”是古代寧州的著名景點,也是古時文人墨客賦詩賞景、抒發(fā)情感的常游之地。
藝術家的“第二故鄉(xiāng)”
近年來,沖麥村堅持“傳統村落+文旅”的發(fā)展思路,以傳統村落保護與發(fā)展為抓手,以農、文、旅、養(yǎng)綜合打造為重點,有序推進古村落的開發(fā)和保護,全面激活了傳統村落的生機與活力。
2021年,位于沖麥村的黃離書院揭牌成立。書院旨在通過復興書院傳統文化,吸引更多優(yōu)秀作家、藝術家、人文學者入駐,培育文明鄉(xiāng)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塑造新鄉(xiāng)賢文化,倡導詩意田園生活的新理念和新風尚,傾力打造鄉(xiāng)愁文化村,留住鄉(xiāng)村記憶。
憑借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沖麥村先后引進王一君、沉浮、王海軍等多位大師開展藝術創(chuàng)作。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田野調查實踐基地、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裝飾藝術設計系實訓基地、聊城大學美術學院教學實習基地、玉溪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民族民間工藝藝術科技小院、許群陶藝實驗室等相繼落地于此,開展藝術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交流研討等活動以及教學實踐、采風實踐等系列課程,為文旅融合賦能鄉(xiāng)村振興帶來新動能。沖麥村成了很多藝術家的“第二故鄉(xiāng)”。
今年1月,玉溪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與云南映月管理有限公司共建的“民族民間工藝藝術科技小院”在沖麥村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藝術科技小院的建設標志著美術學院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里將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指導和教學,助推華寧陶藝產業(yè)發(fā)展,同時也為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和青年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過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融合,沖麥村成功實現了從傳統村落到文化藝術村的華麗轉身。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guī)е髯缘奈幕尘昂退囆g風格來到這里旅居、創(chuàng)作,與當地文化進行碰撞與交融。這種文化的交融不僅豐富了沖麥村的文化內涵,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chuàng)作視角和靈感來源。
映月居里的大師工作室
坐落于沖麥村的映月居,可提供住宿和露營、燒烤、陶藝體驗等服務項目,也可開展研學、采風、田野調查實踐等活動,業(yè)態(tài)新穎豐富,獨具特色。映月居充分整合沖麥村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人文特色,與沖麥村合作,在春節(jié)、火把節(jié)等節(jié)慶活動期間,舉辦鄉(xiāng)村大舞臺、華寧陶柴燒開窯、沖麥田園記、草地音樂節(jié)、貓貓叉民俗舞蹈表演、文化采風等鄉(xiāng)村文旅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走進沖麥,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在映月居,記者參觀了沉浮、王一君和王海軍三位大師的工作室。
王一君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19年受聘為華寧縣陶瓷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顧問,為當地陶瓷產業(yè)提供專業(yè)指導。他通過設立省級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推動華寧陶技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參與制定產業(yè)發(fā)展策略,助力陶瓷產業(yè)升級。玉溪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在沖麥村設立的“民族民間工藝藝術科技小院”也引入了王一君等大師,為學生和陶藝從業(yè)者提供實踐指導,促進學術與產業(yè)深度融合。
2023年,沉浮工作室落戶沖麥村,開展創(chuàng)作教育活動,培養(yǎng)文化藝術人才。沉浮是著名的跨界藝術家,其發(fā)起的主題寫生創(chuàng)作“中國畫·畫中國”全國系列藝術活動,已成為一個全國性美術活動的知名品牌。2024年,華寧縣舉行“中國畫·畫中國”走進華寧藝術沙龍,文旅中國藝術院院長沉浮一行與華寧縣相關部門負責人及縣美術家協會、縣書法家協會、縣陶瓷協會會員等在沖麥村相聚一堂,鑒賞本土優(yōu)秀美術作品,進行現場創(chuàng)作,并圍繞鄉(xiāng)村藝術創(chuàng)作、陶瓷文化發(fā)展、文旅品牌打造等進行座談交流,共話藝術創(chuàng)作,共謀文旅發(fā)展。
王海軍大師則集中在陶藝修復和手工藝領域,特別是鋦瓷和金繕修復技藝。王海軍被聘請為玉溪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行業(yè)導師,主要教授鋦瓷和金繕修復技藝。他與玉溪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合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指導和教學,推動傳統技藝傳承與發(fā)展。通過這種合作,王海軍不僅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有所成就,還為當地培養(yǎng)了新一代陶藝和修復人才。
記者問王海軍在沖麥村要住多久,他毫不猶豫地說:“長期待下去。”接著,他解釋說:“這里傳統建筑風貌保存完好,彝族風情濃郁,南方絲綢之路古驛道文化深厚,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一磚一瓦,傾述歷史變遷;一泉一木,靜守時光流轉。在這里,不僅能欣賞絕美的田園風光,更能在歷史足跡中探尋心靈的歸宿;在這里,可以觀泉、賞月、品茗,對于追求緩慢松弛旅居生活的人來說,沖麥村無疑是一個慢時光旅居的理想勝地。”(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