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於智,字明遠,號愚溪,嶍峨縣城(今峨山縣)人,曾任博平縣令、朔平府知府、開封兵備道等職。周於禮,字綏遠,號立崖,又號亦園,周於智的三弟,曾任翰林院編修、江南道御史、鴻臚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職。其祖父周希旦是康熙年間舉人,父親周儀好讀書、工詩文,都以教書為職業(yè),培育了“勇于為義,隱德擔當,孝友傳家,世代相延”的家風。周於智、周於禮兄弟倆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相繼考中進士,成就周家“一門兩進士”的美談。
玉溪書法家觀摩現藏于峨山縣文化館周於智的墓碑。記者 鄧慧祥 攝
能辨善治,據實明斷
周於智年少時,看到有些官員平庸無能、欺壓百姓、為升官發(fā)財不擇手段,便“疾酷虐庸吏若仇”,發(fā)誓要為老百姓做好事實事。在博平任縣令時,他遇到一女子以殺死父親小老婆罪名入獄,一男子以殺害自己妻子被抓捕,因數十起案件被捕入獄者達百十人,周於智察覺案情證據不實、疑點重重。經過明察暗訪,他發(fā)現都是地方官吏為公報私仇或撈取私利制造的冤假錯案,造成民眾喊冤叫屈、激憤難平。周於智親自辦案,仔細偵查,詳細詢問,抓住案情要害明斷案件,讓那些奸猾狡詐的官吏、文書受到應有的懲罰,數十名入獄者得以昭雪冤屈,民眾無不拍手稱頌。周於智在擔任朔平府知府、開封兵備道期間,遇到的一些大案要案,連辦案多年的老吏也感到棘手。周於智明察案情,科斷輕重,公正判決。眾多官吏對他的辦案方法和辦案能力心悅誠服,交口稱贊。
周於禮的書法碑刻,現藏于峨山縣文化館。 記者 鄧慧祥 攝
周於禮行書軸。(資料圖)
勤奮辛勞,家國為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河南連降暴雨,黃河決堤,考城遭受水災。周於智由于操勞過度,積勞成疾,災情發(fā)生時正告病回嶍峨老家治療。朝廷器重周於智,特頒旨召他赴考城治水。周於智不顧重病在身,日夜兼程趕往考城。由于病體虛弱,路上又受暑濕,病情加重,未到考城便病故途中。乾隆皇帝聽聞噩耗,惋惜動容,特降圣旨:周於智為國家大事趕去救災,因病而歿,是最勤奮辛勞的功臣,加賜晉升按察使官職;命河南按察使司經辦周於智喪事,將遺體由驛道送歸其家鄉(xiāng)嶍峨安葬。
公正不阿,不徇私情
乾隆年間,各地鄉(xiāng)試中,利用各種不正當手段拉關系、走后門,賄賂之風盛行?;噬咸孛莒抖Y與宗丞、竇光鼎兩位考官一起到各地巡視監(jiān)察,嚴懲不法分子,剎住不正之風。一次來到四川,老百姓擁立道旁,向他們訴說四川巡撫不依法紀,巧立名目加收各種稅款、加派差役,導致百姓難以承受。周於禮立即調查核實,回京后,便據實向皇上陳奏,最終治了這個巡撫的罪。由于他辦事公正,“恥依傍,不受請托”,兩次主持四川鄉(xiāng)試,三次充任京同考官,都得到百姓稱贊。他出的考題堪稱典范,閱卷寫的批語連沒有考中的考生也心悅誠服地說:“我的答卷為公所批駁而無遺憾。”周於禮在大理寺任少卿八年,經辦多起頗有爭議、難以決斷的案件。他斷案時,多次反復詢問,弄清案件的來龍去脈才據實明斷,多起冤、假、錯、疑案得到糾正,使受冤者平反昭雪,讓真兇得到懲罰。經他審理的案子,多無異議,成為鐵案。
為官清廉,家無余財
周於禮在京為官三十余年,辭官回鄉(xiāng)時,有人向朝廷舉報,稱其在任上貪贓枉法,離京回家馱錢財的騾馬就有三十余匹。經調查核實,周於禮回鄉(xiāng)雇騾馬馱的不是錢財,而是由自己書寫的《皇帝誥封》《千字文》等佳作,勾勒于石,馱運回鄉(xiāng)?;噬现獣院蟠笙?,稱贊他真為賢臣,重文不重錢,特令沿途官卡不得攔阻,準予放行。這批石刻,周於禮取唐、宋、元、明幾朝著名書法家墨寶真跡,不僅書法優(yōu)美,且刻工精良,均為存世佳品。周於禮精于書畫鑒賞,富于收藏,以書法著稱,是乾隆年間著名的書法家。他從幼年起就酷愛書法、勤于練習,在京為官也沒有放棄。善習行草,書法風格源于蘇軾、米芾諸家,但筆力雄健,瀟灑自如,自成一體,尤其是“脫筆鉤”筆法,形成自己獨特風格,諸多書法家和評論家給予很高評價。他的書法手跡作品一度流傳甚廣,被爭相購買收藏或臨摹學習。周於禮除書法頗有成就外,在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也很有成就,主要著有《敦彝堂集》《北方詩草》《聽雨樓詩草》等。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七月四日,因痛失兄長周於智,不久,周於禮悲傷過度而故。周於智、周於禮兩兄弟明禮修身、政績卓著,長期為世人景仰,被民眾奏請列入峨山文廟鄉(xiāng)賢祠供奉祭祀,受后人追思和懷念。
(中共玉溪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